经典场景:记者向七星镇七星村妇女学绣花
和往常一样,昨天上午8时不到,失地农民陈小妹等十多人就骑着三轮车、自行车来到了七星镇七星村村头的编织站。一坐下来,她们就找出针线、珠片等,开始穿针引线绣起花来。
“ 今天来的人不算多,最多时在这里绣花的妇女有七八十人。”七星村党支部书记董甫明告诉记者,这个编织站的3间房子都是村里提供的,主要是为了方便本村一些失地农民或上了年纪的农妇编织。目前,在村民倪富根等人的带领下,这个编织站已吸引了近百名妇女前来绣花,再加上村里其他一些编织站,全村从事编织工作的妇女已达到500多人。如今,在七星村,编织业已成为农村妇女实现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一些在企业上班的城镇居民甚至也利用空闲时间在编织站干起了绣花活。
“ 哟,来客人了!”“她是哪里来的?会不会绣啊?”听说报社记者来学绣花,这些正在干活的妇女开始窃窃私语起来。当天编织站加工的衣服是一批将要外销到日本的短袖 T恤,按客户要求,要在领口四周绣上银色的小管子、小珠子和人造宝石。记者被派到了葛阿姨手下干活。对我这个新徒弟的手艺,葛阿姨显然不太看好,她取出一件已经绣了一半图案的衣服给记者:“这些珠子都串好了,只要再用线串一遍加固一下就行,本来想晚上拿给下班的儿媳妇做的,你先试试吧。”接过衣服,记者看到这件淡褐色的短袖上密密麻麻地钉满了四排长约半厘米的银色小管子,大致有四五百个,记者的活就是将每个管子按“ Z”字形再绣一遍,使管子排列更整齐、更牢固。
绣花这活看着不累,但要将这些细细的管子串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才串了一圈,记者的手就已有点酸了。“这算什么,上次我绣一件‘满天星’图案的衣服,连白天带晚上总共绣了差不多3天呢!”葛阿姨告诉记者,“绣花这活很累,一天干下来常常手酸得抬都抬不起来,但每件衣服的加工费少则一二十元,多则七八十元,收入还是不错的,而且干这活机动性强,家里有事可以拿回去做,所以大家劲道都蛮足的。”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么多妇女凑在一起干活,话自然少不了。今年45岁的陈小妹是编织站里的“快枪手”,她干活又快又好。“小女儿下半年要读初一了,我又得准备学费了,好在大女儿再读几年大学就毕业了,到那时压力就可以减轻点。这两年我做点手工活,再熬几年也可以领养老金了!”讲到这里,陈小妹脸上露出了微笑。“现在工作不好找,幸亏有了这个编织站,让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有了份稳定的收入。”一旁的孙福宝也加入到了谈论中,“惠英手脚最快,上个月收入有1000多元吧?像我们这把年纪,到外面做做哪有绣花赚的钱多?”说到这里,编织站里响起了爽朗的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