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中心 | 走进南湖 | 人居南湖 | 图说南湖 | 南湖网视 | 南湖文明
■ 南湖区新闻发布会 |教育之窗 | 财经之道 | 健康之家 | 文娱之风 | 食宿之需 | 旅游之乐
■ 南湖红船精神研究会 | 网络新闻培训室 | 南湖网络警务室 | 南湖人才在线
天气预报:晴 17~28℃
南湖区门户网站 ■ 新丰镇 余新镇 凤桥镇 七星街道 东栅街道 建设街道 新兴街道 新嘉街道 解放街道 南湖街道 电话/传真:0573-83688266
您现在的位置: 南湖新闻网 > 南湖城乡统筹 > 建设新社区

一个小渔村的三个历史片断

———新丰镇丰南社区一位老渔民的口述
 
2008年08月10日 20:55          [发表评论] [ ] [打印]

    时间:2006年68日上午  地点:新丰镇丰南社区一组

  
    “以前这是一个小渔村,大家都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一家人全挤在狭窄的小船上。现在好了,我们家家都住进了宽敞的套房,过起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住在宽敞舒适的家里,当年的老渔民李辅成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家、他们村这些年的巨大变化。


    片断一:水上漂泊人家
    “上无片瓦,下无寸土。风餐露宿,四海为家。这是人家对我们这些捕鱼人非常形象的描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净湘人民公社水产大队的渔民们就过着这样的生活。
    我今年62岁,出生在渔船上,成年后又在渔船上娶妻生子。打鱼的生活真是艰辛啊!当时渔民最大的财产就是一条木船。白天,渔民们在船上捕鱼,晚上就住在船上。普通的渔船一般长约五六米,宽一米多,大些的船也不过七八米长,渔船既要用于捕鱼,又要用作渔民睡觉的地方,一到晚上,船舱里往往被一家人挤得满满的。当时,我们水产大队有一户姓杨的渔民,一家大小有13口人,因为人实在太多,晚上只得叠起来睡。
还好,上个世纪70年代初,水产大队造了一些砖瓦平房,我们才算在岸上有了一个真正的家。


    片断二:渔民成了工人
    虽然上了岸,但因为没有一寸地,我们打鱼人的生活依然没有保障。1976年,第一个村办企业正式在当时已改为新丰镇新丰村的小渔村上建起后,很多渔民破天荒地进厂成了工人。
    上个世纪80年代,又有一批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小渔村涌现,我也成了其中一个厂的厂长,全村集体经济随之得到了快速壮大,村工业经济在当时嘉兴市两区各行政村中一度名列第二。靠着这些企业,村里的面貌渐渐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筑通了通村道路,村道旁也搞起了绿化,村庄环境越来越整洁。进厂的渔民生活也有了极大改善,村里造起了8幢漂亮的宿舍楼,每套房子面积达83平方米,这让当时还在求温饱的附近村民眼红不已。
如今,全村已有新办、转制企业7家,村里57%的劳动力在附近企业上班,其中一些村民还自己办起了企业,渔民这两个字,与我们渐行渐远。

    片断三:社区里的新居民
    2001年,随着新丰镇村庄规划的调整,我们这个村集体划入了丰南社区,渔民们摇身一变都成了社区的新居民,我们心里那个高兴就甭提啦。现在,像我这样的老年人经常在社区锻炼锻炼身体,年轻人则在附近的企业上班,也有些闲不住的老渔民会重操旧业,捕些鱼虾去卖,以贴补家用。
还有一件事情让我们这些渔民感到非常高兴。以前由于常年在水上漂泊,许多渔民大字不识一个,吃足了没文化的苦头。但现在,我们的小辈们都能背上书包进学校接受文化教育了,前几年,村里还陆续出了十几名大学生,你说这能不让人高兴吗?


来源: 嘉兴日报  编辑: 王思一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压实责任 突出实干 严肃纪律打造勇立潮头勇当标尖的基层“红船铁军”
啃“硬骨头” 推生态环境建设全域化
打响“双招双引”攻坚战 为南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南湖区启动两个“省级安全”创建
南湖区质量工作“以质取胜”
南湖区推出“无会服务周”制度
人大代表要切实发挥好“四个作用”
一个老旧小区的“重生”
 精彩图片
 
嘉兴市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浙江南湖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的权利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批准文号: 浙新办[2008]16号 浙ICP备2022031071号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